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走进杜氏故居 感受廉政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17 16:58 来源:中国报道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示要求,近日,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青衿致远”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帝师杜受田的故居,倾听先贤故事,感受廉政文化,探索现世之用。

杜受田是清朝咸丰皇帝的恩师,其一生品端学粹,爱国恤民,廉洁勤政,恪尽职守。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滨州杜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保持了五百多年的辉煌,其根源就是杜氏文化。
此次,实践队队员们将穿越历史时空、回看历史辉煌,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一起感受廉政文化!

做人要谦虚正直,厚德载物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来到杜受田故居西南角一个名为“刚柱子”的小院。在此,队员们知悉了一件关于杜家为人的故事。清朝嘉庆年间,杜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子孙个个成才。杜家因此以优惠的条件将四周的民宅购进来扩建旧居,唯有西南角的刚姓人家,无论杜家出多少钱也不愿迁居。于是,杜家人写信给在京任官的杜堮,杜堮回信道:“自家修房屋,不准难为乡亲,刚家如此品性刚烈,是我们杜家宅院的钢柱子,留下最好。”杜氏文化第一点就是“正”,心正则人正,人正才能事正,即所谓“正大而万物之情见,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杜氏家族与邻里的故事传颂百年至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继续学习和传承杜氏文化中做人的道理,先做好人,再做好事。
做事也爱国恤民、低调行事
杜受田为赈灾工作鞠躬尽瘁,病死异乡。咸丰皇帝万分悲痛,其棺木从北京起运时,特别赏赐金镐玉锨,特许灵柩直线行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杜受田棺木前有一丈二尺宽的龙须子,路上凡有碍棺木前行的物体一律拆除,以便杜棺能够顺利风光返乡。但杜氏家人念及父老乡亲,在进入山东境内时,主动将须子收回来,一切从简,避免劳民伤财。《杜氏述训》中强调“知、仁、圣、义、忠、和,谓之六德;孝、友、睦、姻、恤,谓之六行。”这便是杜氏家族一直恪守的做事准则,在今天仍要许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做官要廉洁奉公,勤政爱民
杜氏家族满门官宦、英才辈出,代代懂得为官的道理、践行为官的准则。在杜受田故居绍德堂中,有一幅名为《双龙跪臣》的画像,画中所讲:有一日咸丰皇帝奕詝没完成作业,杜受田大怒,责令跪地,道光皇帝路过,爱子心切,隔窗言:“读书是君王,不读书也是君王”。杜受田听到皇帝的声音,并没有急于接驾道歉,而是说道:“读书知理是明君,不读书明理是昏君,一统江山焉下治”。道光帝幡然醒悟,进屋与太子奕詝跪倒道歉。回望历史,赓续当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党中央也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推动正风肃纪反腐工作深化发展,努力做担当作为的表率。
通过游览杜受田故居,“青衿致远”实践队队员们感受到杜家大院的古韵古香,认识到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对家风家训的高度重视,领会到流传百年的廉政文化的魅力。相信通过本次的观摩学习,实践队队员们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定能厚植清廉文化,涵养清风正气。知廉洁之义,守廉洁之心,做廉洁之人。(供稿单位: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
责任编辑:高淑蕊 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