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产权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校的知识产权专业于2012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是山东省最早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专业代码为030103S(S代表试点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属于法学类专业,毕业后颁发法学学士学位证。教育部2012年9月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法学类专业(0301)下的知识产权(030103S)和知识产权法(030102W)调整为知识产权(030102T)特设专业,提升了知识产权专业地位,契合了市场需求,也表明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校知识产权专业于2012年正式招生,现有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的学生。其中,2012年计划招收50名,录取34名,实际报到29人,一人转入法学专业,现有学生28名。从生源质量来看,2012年省内招生文科一志愿录取11人,最高分555分,最低分496分,平均分为511.5分,理科一志愿录取1人,录取分为523分,省外录取23人,其中一志愿22人,其他志愿2人,最低分均高出二本线三四十分,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3%。2013级计划招收50名,录取38人,实际报到为36人。从生源质量来看,省内一志愿录取文科3人,最高分548分,最低分536分,平均541.7分,省内一志愿录取理科4人,最高分516分,最低分498分,平均507分,省外录取31人,其中一志愿录取29人,其他志愿录取2人,最低分均高出二本线四五十分,最高分高出72分,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4.4%。在2014年的招生中,计划招收50人,实际录取54人。因此该专业整体录取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呈良性态势。
民商法学院副院长肖立梅副教授为专业负责人。知识产权专业有专任教师10人,包括:肖立梅、滕淑珍、赵志钢、高平、管洪彦、郭晓霞、师文学、姜海洋、汤璇、种林。校内兼课教师1人,校外兼职教师3人,目前在校生为74人,生师比是5.3。从职称结构来看,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0%;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3人,硕士(包括博士在读2人)6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下教师8人,占80%。教授、副教授全部为本科生授课或作学术报告;从实践经验来看,双师型教师占80%。9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和副教授主讲。2012年底-2013年6月,高平副教授去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学院访学半年,种林讲师201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二大学获博士学位。
二、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把握知识产权专业本质,整合我校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法学所长,采用错位发展的方式凸显我校知识产权专业特色。
知识产权是与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等有密切关系的交叉学科,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产权专业需要培养适应于所有的知识产权专业岗位的无所不能的全才,这是任何一个学校和任何一个专业培养都无法做到的。因此,各个高校和各个专业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找准某类知识产权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产权知识和技能,将其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内容。另外,受本科阶段的学分设置、学习时间、学生精力和学校教学条件等多方面限制,也不可能把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面面俱到的全能型人才。因此,要解决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首先必须要厘清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复合模式上有所取舍,在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特点方面有所侧重。因此,我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立足于该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资源,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知识产权人才。
三、知识产权专业的发展目标
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我校法学学科的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专业建成在山东省同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办学条件好、就业竞争力强的专业。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比较全面、系统、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法学思维,具有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和较强的知识产权法律实务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心理素质和崇高的法治精神,能在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从事知识产权诉讼代理、专利代理、商标代理等知识产权事务,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同时也能在公、检、法等部门从事专门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其他法律事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包括: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崇高的法治精神和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修养;
2、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宽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和严谨的法学思维,把握法律运行的基本规律;
3、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领域知识,把握知识产权发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产权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知识产权管理的能力和解决知识产权法律纠纷的实践能力;
4、具有较好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外语,有一定听、说、读、写、译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5、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全体魄。
四、知识产权专业的发展规划
(一)逐步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修订与完善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关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其更加成熟和完善,为学生的成才和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环境。针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设置不同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程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针对社会中对专利代理人的广泛需求,可以考虑在时机成熟时让学生辅修我校的工科专业,为其将来参加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创造条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心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教学团队和学术研究团队,提高知识产权专业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需要要通过采取以下多种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提高专业负责人和专任教师的学历与职称水平。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加大教师高学历层次的培养力度,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短期培训和社会考察,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
2、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吸引高学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称优秀人才加入,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实行教学导师和科研导师制,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使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层次不断提高,师资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研究专长、学术水平等方面应不断优化,能够充分胜任本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同时,保持本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狠抓师德师风教育,树师魂形象。以师德师风教育为突破口,增强教师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
5、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活动。采取本人自评、学生问卷调查、同事和领导评价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水平、科研成果与水平等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教师的奖惩、晋升、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挂钩,使教师既要接受领导监督,又要相互督促,更要接受学生监督,形成压力,激发活力。
6、完善导师制度。具体包括每个导师每月至少与辅导学生开展一次面对面交流,交流内容包括学术交流、选课、考研辅导、资格考试辅导、每位导师安排一名学生干部作为联络员,联络员同时负责对教师的工作做记录。
具备一支良好师德、较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一个专业发展和壮大的前提条件,它关系到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专业特色的根本问题,只有认真落实具体措施,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彰显专业特色。
1、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好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做好备课、教学材料准备、授课等相关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2、除了新设立的知识产权课程需要制定教学大纲外,对于原法学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也应进行必要修订,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与该课程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最好能将体现该课程特点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整合成单独的部分进行教学。
3、采用分步发展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成熟、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先逐步建设成校级优质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争取在5-10年的时间内,将知识产权专业特色课程建成3-5门校级精品课程,并争取建成1-2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整合关系密切的课程,为申报知识产权类精品课程群做好准备。
(四)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建设,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凝练教学特色。
尤其是针对知识产权专业课的内容与讲授,鼓励教师从有利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研究和探讨,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凝练教学特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加强和完善教学规范化管理,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课程考核等都有明确具体要求和切实可行的规范,且严格执行,把好教学质量关。实施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等各个阶段的教学检查工作。
(六)加强学生管理,逐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和各种法律实践活动,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司法资格考试,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开发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1、在法学专业已有的丰富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针对知识产权专业的特殊需求开发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实训课程。
2、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个阶段均能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实训教学分为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通过各个实践环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