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已增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以我校现有知识产权专业为依托,扎实做好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学科建设并以未来建设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远景规划,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一、我校知识产权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知识产权专业于2012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属于法学学科下法学类专业,毕业后颁发法学学士学位证。知识产权专业依托我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充分利用法学专业的优势资源,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理论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我校还与济南市知识产权局、各级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多家商标专利事务所和代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律师事务所、以及知名企业法务部门等相关实务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20余名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兼职教师,为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进行全面深入指导。
我校知识产权专业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不断进行创新的趋势,为满足我国尤其是我省经济发展对于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设立,具有广阔的市场就业前景。知识产权专业以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学科为背景和有力支撑,突出学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具有比较全面、系统、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法学思维,具有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和较强的知识产权法律实务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心理素质和崇高的法治精神,适合从事知识产权法律事务和其他相关职业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当前国内各相关院校中,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依托方向主要有两大方向:理工类为主的院校依托其理工类学科及技术优势,侧重于专利等方向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而法学类院校则依托其法学专业的学科优势,侧重于商标、著作权等方向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向人才的培养。我校属于后者,因此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中,注重发挥我校既有的法学学科专业以及法学师资力量,突出优势。目前我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布局是:以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为轴心,向上向下延伸:本科教育方面,作为山东省首批设置的知识产权专业,依托我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充分利用法学专业的优势资源,践行“新文科”交叉融合理念,在最新的培养方案中新增了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评估等前沿知识产权管理类的特色学科,构建了“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的特色课程体系;研究生教育方面,在法律硕士培养中针对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着重培养知识产权方向硕士毕业生,利用交叉学科知识背景优势,培养实践应用为导向的知识产权领域法律硕士研究生;高职与本科贯通教育方面,与山东省两所高职院校建立“3+2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前期3年知识产权职业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进入我校进行2年本科学习,加强知识产权法学及知识产权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远景目标
我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了市场需要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兼及海外,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比较全面、系统、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法学思维,具有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和娴熟的知识产权法律实务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和崇高的法治精神,能在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从事知识产权诉讼代理、专利代理、商标代理等知识产权事务,同时也能在公、检、法及政府知识产权管理等部门从事专门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其他法律事务的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法律人才。
从全球视野来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一个综合国力、科技自强自立的标志,知识产权人才已经成为国际博弈和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工具。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增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是中国知识产权教育走向法治化的里程碑事件。
依托我校长期积累的法学专业教学及科研能力,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之后,将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的建设纳入视野范围以及努力方向。
三、知识产权学科建设路径
(一)立足本科教育,把握好我校现有知识产权专业,抓实抓牢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显示,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越是顶尖的大学,越是重视本科教育。知识产权服务业为本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本科专业在全国看似众多,但是与大量的人员需求相比,并未绝对“过剩”,反而是供不应求。
通过查询可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可见已裁判的“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案由下,近三年每年的相关案件数量都在十万件以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量由此可见。
除此之外,以国际视野来看,当前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知识产权方面的压力也很大,由此带来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人才和服务需求缺口:
1、海外知识产权诉讼
我国企业传统上对知识产权的风险意识不足,导致在出口目的地经常因专利侵权被起诉,这其中也包括海外公司的恶意知识产权诉讼。海外公司经常利用国内企业在国外知识产权上的漏洞,进行相关专利的恶意申请和专利恶意诉讼,在应对此类诉讼方面需要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的帮助。
2、海外知识产权保护
海外知识产权壁垒森严,中国企业走出去时自我知识产权保护不充分,而且不通地区国家的知识产权环境差异较大,企业走出去具有适应性难度,也产生了对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需求。
因此,我们对知识产权专业的未来发展具有信心,将把握好我校现有的知识产权专业,在立足办好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远景规划建设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
(二)优化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进行准确的学科定位,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朝着复合型、应用型、高端型的方向迈进。知识产权专业具有复合型特点。知识产权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才的多元性,除法学知识外,知识产权专业人士要通科技、精法律、懂市场,其人才培养要求相较于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更注重复合性要求。应用型是知识产权专业的本质性规定。从市场特性和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应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实验和实训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符合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基于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特点,其核心课程涉及的领域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专业要更为广泛,除了法学核心课程之外,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文献检索等课程也需要合理安排设置。其次,要尽量解决“懂技术”这一难题,可结合我校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开发特色课程,实现人才差异化培养。
(三)面向行业需求,强化实务能力
从知识产权人才特点以及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应综合考虑其实践能力培养、实训课程设置以及实务导师的配置等问题,解决“学难致用、供需脱节”问题。
首先,强化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建设,避开我校缺少理工类专业的劣势,在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代理等领域发挥优势。完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能力考核评估机制。开设商标申请、知识产权咨询、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知识产权投融资、涉外知识产权事务相关实务课程,强化知识产权代理与知识产权诉讼的复合式训练,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鼓励学生选择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方向撰写毕业论文,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应用能力。
其次,实行“学术型导师+实务型导师”双导师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资深知识产权专家、知识产权代理人、知识产权律师等专业人才作为实务导师,补齐实务型师资力量匮乏短板。搭建专家平台和专家库,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师资类型,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三是探索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合作机制,明确各方主体权责,健全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新标准、新途径、新举措;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联动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司法部等多个职能部门,有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和机制建设,提供人员和资金支持;推进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完善课程学分互换认证、专业实践评估机制建设。
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应当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国际联合培养。加强与知识产权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开拓国际合作、国际交流项目,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提供交流渠道,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提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综上,知识产权学科的建设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培养路径,瞄准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